我第一次到郊纳采访紫茶,是五年前。当时,这里是贵州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之一。我与20多名镇村干部、帮扶干部和部分群众,寻着隐没的小路,踩着厚厚的杂草,在古茶树群落里穿行。时虽入冬,淡紫色的茶花仍然盛放,漫山遍野弥漫着特有的芳香。脚下是松软的土地和正在茁壮成长的茶苗,对面南山上的茶园基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
(相关资料图)
人们向我介绍着脱贫攻坚的进展情况,指点着四周的山峦描绘美好蓝图。我眺望远山,低头记录,坚信世代生长繁衍于此的紫茶将带领老百姓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五年以后,春来二三月,我又再次来到这里,看乡村巨变,看茶山巨变,看产业巨变,老百姓的精神面貌也发生很大变化。
4月25日的夜晚,有幸受邀赴会,感受了一次原生态的“围炉著茶”,也听到了这里的人们讲述的关于紫茶的各种故事。我对望谟紫茶的了解更深了一些,对望谟紫茶的未来也更有自信了。
4月山村夜晚凉意浸人。在郊纳镇八步、铁炉两村交界的一座老屋子里,农家老腊肉、炖土鸡的香味刚刚散去,又迎来望谟紫茶古树茶的特有茶香。人们围坐在火塘旁,一边喝茶,一边话茶。
这次茶话的邀约人、民营企业家舒腾显。2017年,正是他将一盏望谟古树紫茶送到全国斗茶大赛参赛并荣获古茶树类“茶王”称号之后,望谟紫茶才一炮而红,成为助力当地老百姓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功臣”。
夜话,少不得谈古论今。座中长者,系望谟县史志办主任罗朝勇先生,以厚重的历史文化开场。
“望谟有据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100多年前。”
“从县志查阅,紫茶一直在这一带民间流传。经过普查,树龄最长的一棵古树紫茶有1700年以上。这些都可以证明,望谟紫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讲了“有据可考”,罗朝勇先生又讲了两个民间传说故事。一为三国时期,诸葛亮南下贵州平蛮时把紫鹃茶带回蜀国,成为贡茶。一为两条茶马古道,从郊纳下山到红水河,经磨刀门入珠海,走向世界各地,此为水路;19世纪初,地方官宦曾勒令老百姓种茶采茶,送经安顺茶马古道入藏,再进入南亚和欧洲。
“后来由于历史原因,中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直到脱贫攻坚期间,我们才重新挖掘、整理、发展这个茶。”罗朝勇先生沉吟了一下,端起茶碗,“我先喝一口茶,一会再慢慢讲。”
正听得津津有味,罗朝勇先生这一招“欲擒故纵”,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与紫茶打了五六年交道的望谟县郊纳八步农业综合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应楷,受到欢乐气氛的感染,也讲了一段产业发展的故事。他说,过去,紫茶是山中宝,老百姓受益不多;后来,紫茶带动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功不可没;现在和将来,它将会焕发生机、再立新功。
座中有郊纳镇年轻的副镇长岑波。这位小伙子也有他立足自身岗位的思考。大家要他讲一个,他也大大方方地讲。
“昨天我遇到一位老百姓,对我说,岑镇,这个茶青价格年年都在涨,今年可以卖到六十五以上,但是我们这个茶好嘞!要卖到三百一斤才算得!今天早上在八步村,又有人问我,民宿开起来了,鸡鸭养起来了,哪个时候游客才会多?这几天,记者们在采访中也看到了,好多年轻人都回来创业了。说明发展产业、走茶旅融合的道路,让腰包鼓起来,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岑波挺了挺腰杆,“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努力,为实现老百姓的愿望而不懈奋斗!”
他一本正经的样子,又引起一阵笑声。
夜话继续,思绪飞扬。
在生态茶产业风起云涌的贵州,望谟紫茶是后起之秀,它突破了“低热河谷地区不产好茶”的固有思维,以其科学、坚定的产业发展思路,展示了边远地区弯道取直的信心和决心。现在,郊纳镇已培育茶园15000亩。以八步村为核心区的“万亩茶园”茶旅融合康养景区已初步打造成型。望谟紫茶也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走出深山、走进人民大会堂、走进尼泊尔王室。
人们讲述着望谟紫茶的历史文化故事、脱贫攻坚故事、产业发展故事、乡村振兴故事……它们汇聚成高质量发展的奋进故事,激荡心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俎宇
编辑 彭芝莉
关键词:
X 关闭
X 关闭